對機床現狀情況不明、發展思路不清,缺乏周密的整體規劃和有力的執行措施、在市場經濟前提下,中國機床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而我們對中國機床的擁有量、構成比、技術水平、實際需求等基本情況缺乏全面、正確的統計和分析,心中無數,發展思路不清,缺乏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總體發展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普及與進步相結合的周密規劃和切實可行的執行措施。美國曾以不到60年的時間超過英國而位居世界機床霸主;德國以不到60年的時間在機床技術上趕超了美國;日本以不到60年的時間以機床產業整體實力和數控機床技術躋身世界三大機床強國之列。
數控機床構成比不公道,缺乏配套性,樞紐技術依靠入口、中國數控機床的主機與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切削刀具的發展脫節,缺乏配套性。
中國的數控機床發展很快,目前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
我們應該科學地總結過去的歷史,發揚經驗,汲取教訓,認清機床產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正視機床的重要性和戰略地位,將加快發展機床工業列為今后國民經濟發展的長期政策和目標之一,將政策引導與市場競爭結合起來,充分施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各自的上風,將“人才、科研、質量、立異、合作、信譽”作為中國機床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宗旨。原來的7個綜合性機床研究所改制為企業后、“顧問、攻堅、組織、服務”四大作用大大削弱,基礎、共用技術的研究開發乏人問津。 “機床產業強,則國家強”,反之亦然,這已為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歷史所證實。國產高檔數控機床的開發剛剛開始起步。產品質量不高,機床可靠性、不亂性差也是長期存在的痼疾。中國機床產業經由60年的長足發展,已經具有不俗的實力。 30年后的2008年,中國機床產業有5382家各類企業,步隊龐大,良莠不齊;全國機床擁有量約為700萬臺(美國約為240萬臺,日本約為140萬臺),其中粗加工車床仍舊占到40%以上,精密磨床不到10%,數控機床約占10%,構成比依然落后(發達國家數控機床約占20%-30%,且配套率高)。此外,中國數控機床仿制比重較大,樞紐技術和重要配套件依靠入口,自主立異力度不足。
中國機床產業科研體系體例零亂、氣力薄弱,科研工作不深入、不系統、不細致。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機床產業的發展可以總結為:成績很大,題目不少。此外,機床行業的技術鏈、出產鏈、供給鏈疏松脫節,各自為戰,缺乏合作。
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機床企業競爭的“主戰場”?梢灶A見,中國機床產業必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
1980年,中國的機床擁有量為283萬臺,閘式剪板機 其中大多為粗加工機床,精密加工機床很少。但在技術水平上,大多數產品為中低檔機床,只能達到世界二、三流水平。這些發達國家取得成功的樞紐是對整個機床產業和重點機床技術的發展路徑具有清楚的熟悉,制定了周密的短期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并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
科研薄弱,人才缺乏,質量不高,合作不夠。中國航空航天、汽車等行業使用的提高前輩數控機床約70%依靠從國外入口。
。配套技術不外關,質量不外硬,主機技術的立異和發展也受到制約。今后,跟著中國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對現代機床的市場需求將越來越大。
我國機床產業60年的發展歷程時間并不算短。我們應該針對這種現狀,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發展目標,制定發展規劃,超聲波探傷儀 使中國機床產業沿著準確的方向健康、有序、科學地發展。中國機床產業缺乏專家型人才、高級技師和純熟技術工人,閘式剪板機 制約了行業的長期持續發展。